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7年6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3:25:11  浏览:97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7年6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7年6月)

(1987年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一、任命姚依林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免去宋平兼任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职务。
二、任命尉健行为监察部部长。
三、任命高德占为林业部部长。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晋城市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山西省晋城市监察委员会


晋市纪发〔2005〕4号

关于印发《晋城市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纪委、监委,市直各部、委、局、办纪检组(纪委):

  现将《晋城市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晋城市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严肃纪律,切实保证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创优全市发展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务公开责任,是指全市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产生严重后果所应担负的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政府部门、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其他有关单位、驻市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垂直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全市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调查处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宽严相济,处理恰当。
  第五条 违反政务公开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责任区分,对有关责任人分别进行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一)没有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组织领导不力的;
  (二)避重就轻,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到位,流于形式的;
  (三)在政务活动中搞“暗箱操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应当公开的重点事项不按要求及时公开,侵犯群众民主权益的;
  (五)其他违反政务公开有关纪律和规定,且不按要求整改的。
  第六条 违反政务公开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分别给予相关责任人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从重或加重处分。
  (一)拒不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
  (二)对政务公开敷衍应付、弄虚作假,搞假公开或消极抵触的;
  (三)政务公开责任不落实、承诺不践行,致使群众集体上访,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
  (四)不及时处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对有关人员包庇、纵容,不向群众公开处理结果的;
  (五)授意、指使、怂恿下属人员阻碍政务公开,或者干扰监督检查、打击报复的。
  第七条 工作人员违反政务公开制度,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取消评优评奖资格;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一)工作时间脱岗、漏岗,延误正常公务,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正常公务的;
  (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备的事项不予受理和批准的;
  (三)不履行服务承诺的;
  (四)擅自提出额外的办事条件和要求的;
  (五)拒绝、干扰、阻扰监督检查,或者编造假情况、隐瞒问题的;
  (六)对手续不齐的办事对象不做具体说明,态度生、冷、硬的;
  (七)其它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且拒不改正的。
  第八条 对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所承担责任的区分:
  (一)未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而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政行为,由直接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或同意后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由主管领导承担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三)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需要作出组织处理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组织处理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党纪政纪处分合并使用。
  第十条 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反馈制度。被追究责任的部门、单位及个人,不仅要及时纠正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而且要将改正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同级政务公开办公室和作出处理的纪检监察机关。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第3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发〔2004〕116号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为完善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促进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合理形成,经研究决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统一的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请你单位做好相应的软件开发等技术准备工作,并将计算标准通过中国货币网和中国债券信息网向市场成员公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名词解释

在本通知中,下列名词具有以下含义:

(一)零息债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期限内不支付任何利息,至到期兑付日按债券面值进行偿付的债券。

(二)固定利率债券:债券发行人按固定票面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债券。

(三)浮动利率债券: 债券发行人根据一定规则调整票面利率,并依此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债券。

(四)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发行时规定票面利率、但是在到期兑付日前不支付利息,全部利息至到期兑付日和本金一同偿付的债券。

(五)日计数基准:债券市场中计算应计利息天数和付息区间天数时采用的基准,如“实际天数/实际天数”、“实际天数/365”、 “30/360”等。

(六)理论付息日:对零息债券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债券期限内每年与到期兑付日相同的日期。如零息债券A到期兑付日为2008年8月10日,则债券期限内每年的8月10日为债券A的理论付息日。

二、日计数基准

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债券回购交易)日计数基准为“实际天数/365”,即应计利息天数按实际天数计算(算头不算尾),一年按365天计算。

三、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

(一)债券全价中内含应计利息的计算

到期收益率是将债券未来现金流折算为债券全价的贴现率,债券全价等于债券净价与债券应计利息之和,应计利息计算公式如下:

1.对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每百元面值的应计利息额为:

C

365






AI= ×t (1)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额;

C:每百元面值年利息,对浮动利率债券,C根据当前付息期的票面利率确定;

t:起息日或上一付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2.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每百元债券的应计利息额为:


C

365








AI= K×C + ×t (2)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

C:每百元面值年利息;

k:债券起息日至结算日的整年数;

t:起息日或上一理论付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3.对零息债券,每百元债券的应计利息额为:

100-Pd

T






AI= ×t (3)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

Pd:债券发行价;

T: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实际天数;

t:起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二)债券全价与到期收益率的互算

1.对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固定利率债券、待偿期在一年及以内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单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FV-PV

PV

D

365







y = ÷ (4)



其中:

y:到期收益率;

FV:到期兑付日债券本息和,固定利率债券为M+C/f,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为M+N×C,零息债券为M;

PV:债券全价;

D:债券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实际天数;

M:债券面值;

N:债券期限(年),即从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C:债券票面年利息;

f:年付息频率。

2.对待偿期在一年以上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复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FV



(1+y)












d

365


PV =

+m

其中:

PV:债券全价;

FV:到期兑付日债券本息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为M+N×C,零息债券为M;

y:到期收益率;

d:结算日至下一最近理论付息日的实际天数;

m: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M:债券面值;

N:债券期限(年),即从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C:债券票面年利息。

3.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固定利率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复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C/f

d

(365/f)

(1+y/f)

C/f

d

(365/f) +1

(1+y/f)






PV = + +…












C/f

d

(365/f) +n-1

(1+y/f)



M

d

(365/f) +n-1

(1+y/f)









+ (6)













其中:

PV:债券全价;

C:票面年利息;

f:年付息频率;

y:到期收益率;

d:债券结算日至下一最近付息日的实际天数;

n: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债券付息次数;

M:债券面值。

4.对于浮动利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可参考公式(4)和(6)中固定利率债券算法,假定未来各期票面利率与当前付息期票面利率相同进行计算(注:此算法只作参考,不作计算标准)。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关于统一采用债券收益率计算方法有关事项的通知》(银货政〔2001〕51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二○○四年六月二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